MPF強積金等於「強迫金」?避險神器回報可勝定存
香港很多打工仔把「強積金MPF」謔稱為「強迫金」; 因為每個有MPF的打工仔,每個月要從薪金中強制扣 5% (上限為1,500元)於強積金戶口中。他們認為即使市埸下跌的時候仍要投資強積金,是強迫他們蝕錢。那麼「強積金」是否真的那麼「強迫」呢?
絕對是「強迫」
答案只有一半正確。事實上,世上所有退休儲蓄計劃(方法),都是「強迫」我們儲錢;這些儲蓄(資產)常要等到某個年紀(或情況下)才可以取回。
因此,大家認為MPF是「強迫儲蓄」是十分正確的;然而,如果說是「強迫投資」就此言差矣。
這是因為香港MPF計劃中有一種貨幣市場基金 (Money Market Fund) 給打工仔選擇;基金投資目標是賺取與銀行港元儲蓄存款(紅簿仔)利率相若的(扣除所有管理費後)回報。
因此,貨幣市場基金會把大部份資金(通常七成以上)投資於港幣定期存款,餘額便投資於港元短期債券中,以提高回報及賺取基金管理費等。
換言之,MPF的「貨幣市場基金」 與你手持港幣現金的回報相約;其作用是讓你不想作出任何投資時,把MPF戶口中的血汗錢「泊」於貨幣市場基金中。
即是說,打工仔是有「自由」選擇把每個月被「強迫」扣起的薪金,轉往這種與港幣存款相約的「貨幣市場基金」中,那又如何稱得上「強迫投資」呢?
「貨幣市場基金」何處尋?
筆者曾經與友人提過這種MPF「貨幣市場基金」,但十居其九謂:完全沒聽過。
這又難怪,因為積金局與此類「貨幣市場基金」起了個很有氣勢的名,叫「強積金保守基金 MPF Conservative Fund」,所以若大家只看其名又沒有詳細閱覽基金所投資的資產,便會忽略這種「貨幣市場基金」。
如果大家懷疑筆者,歡迎讀者瀏覽所屬MPF網站,閱覽「強積金保守基金」的回報及投資項目。
就以過去五年為例,雖然此類基金每年回報只是「雞碎咁多」,但是沒有一年是「蝕過錢」。
那就印證了打工仔把強積金調往「強積金保守基金」與放錢於港幣存款度相差無幾(見圖)。
圖:個別「貨幣市場基金」過去5年的曆年回報(%)
當然,積金局無論如何亦會補充一句免責聲明來「戴頭盔」:「在某些情況下(例如高通脹時),強積金保守基金的回報未必能跑贏通脹,甚至可能出現負回報。」
疫情下之避險「神器」
老土講句,原來投資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,及不想有投資風險的人,在MPF計劃都是「有得揀做老闆」,甚至有機會比自己放在銀行戶口的利息還要高。
至於哪一間貨幣基金較好,其實打工仔無謂花時間去比較。
因為它們主要把金錢投於港幣存款與短期港元債券之中,雖然不同公司的「強積金保守基金」回報互有長短,但差異實在不大。
話雖如此,打工仔應該好好利用這種「強積金保守基金」去避險;正如今年第一季環球股票市場(北美、中港、歐洲、亞洲)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打擊而大跌,筆者當時「心都離埋」,於是把強積金戶口的退休資金調了70%去「強積金保守基金」避險,為整體強積金減低跌幅,等到6月股市回升時先逐步將資金調回美國股票與中港股票(強積金)基金。
文章於2020年11月6日刊於《經濟一週》,版權為新傳媒集團所擁有,原文請按: